巍巍仙岩梦

百草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百草草文集最新章节!

    仙岩位于温州市东南处,方圆数十里均峰峦层叠,形同神龙驾雾;溪流飞溅处,必定气势磅礴,声若洪钟。我去仙岩,其实并不是冲着这些而去的。

    奇峰险瀑古今甚多,险有华山,奇有黄山,形态意境各不相近。去仙岩是完全为朱自清的绿给迷醉了。没到温州以前,我以为这份“绿”应该是长江边如杭州的哪个地方,与温州毫不搭介,然而翻开温州地图,仙岩明明白白印在图纸的东南位置。这不由得让我惊诧。

    在去仙岩的路上我始终在想象朱自清笔下的“绿”那会是怎么的一块“绿”呢?“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到了山上,在朱自清伫足吟诵、留连忘返的地方,我始终没能找到有“绿”的清凉,只是在梅雨潭边建造的那个“自清亭”依稀还能够找到诗人动人的那份“绿”

    对于朱老先生南下来温州的具体缘由我无法为考,但从一些文献里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1920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就开始辗转于各学校执教,其实正值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后期,各系派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生计,192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一同学介绍下来到温州,即现在的温州中学任教。在日寇入侵、军阀混战当头,学校教育经费已是捉襟见肘,朱自清任教的学校同样无法避免经费短缺,工资无法支付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下,朱自清仍不忘报国心愿“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惠茏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这是他为任教的十中撰写的校歌歌词。

    仙岩是个秀水青山的地方。面对国恨与生活境况,我想象着这位北大毕业的热血青年当年踌躇于仙岩峰上远目眺望的悲愤与无奈。而当见到一湾清凉沁人的潭水时,想象着如烟往事,有感而发,抒发着自己生活飘零,满怀情伤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生活面前,年轻的朱自清不得不为了“养活全家五口”和“赡养父母”只身去了宁波。

    仙岩上,那个梅雨潭其实并不见得美的,只不过寄托着诗人满腔的抱负与理想。而这理想与抱负在那时候的大背景下,终究变得崎岖曲折,模糊渺茫。

    在仙岩的羊肠小道上行走的时候,眼前突然现出三个字来:伏虎寺。——伏虎寺?这不是李叔同出家后赤足安居的伏虎寺吗?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法号弘一,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和高僧,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均出其门下。

    一代大师,怎么突然间在这里隐世修行了呢?并一入就是十二年?资料记载,自李叔同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其美丽的日本夫人便从上海辗转于灵隐寺求见,并在“山门外哭哭啼啼跪求了三天”这位东洋的女人无疑是可怜的。在中日矛盾相交时该,这个东洋的弱女子似乎只有用眼泪控诉这场世间劫难。

    最后,李还是不予接见,不久,加上“杭州天气越发寒冷”、“袈裟单薄,穿多了不便打坐念佛”因此有“离杭南下之意”当时有个林同庄的瑞安人正好是他的同学,说“永嘉(温州)山水清秀,气候温和”是一个绝好的修行之所,于是1921年春天的一天,李叔同便携带了简装衣钵、屐足芒鞋来到温州,停伫在仙岩一座叫庆福寺的小庙内。

    而世事就是这么凑巧,二年后同样来自北面的朱自清也是由于一个叫周予同的北大同学介绍来到了温州。他们两人年纪相当,受过同样的高等教育,一个留洋日本,一个北大才子;同样是热血青年,心有满腔抱国情怀;同样生于乱世,理想抱负心切难伸,偏安一角,郁闷多愁。

    但相对于朱自清,李叔同终归是“消极的”虽早年间报国心激昂澎湃,日本归国后,先后加入“南社”创办“文美会”以解放国人愚昧心态,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宣扬革命。在他的倡导下,其个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大背景下,其个人行动终于为滚滚黑浪所吞噬。他的“入世求国”、“教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抱负相继破灭,李叔同,他最终为时势所逼循入空门,从杭州跑到温州,从灵隐寺落脚到仙岩庆福寺,寻找其内心底的理想乐园。

    李叔同是悲剧的牺牲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李叔同出家前所作的送别词,是否已经预示了这位旧时代文人悲壮般的命运?

    仙岩,山高崖峭,登高远望,远处就是川流而去的瓯江、鳌江和飞云江,再往东去便到了涛涛不绝的东海。

    我不能肯定,出家后的李叔同是否还有闲情逸志欣赏这份景致,但出家后的李叔同至少在内心里还隐留着一丝理想和抱负。“九?一八”事变后,李叔同处处提笔书写着“念佛不忘救国”发动佛教信徒保家守国。——李叔同,他的心是没有死的,就像仙岩山上的水川流不息,终年不断,奔向江河,奔赴大海。

    同样,朱自清的心也是未死的。自写下绿后,不久朱自清辗转到了别处,为抗战奔走,抗战胜利后又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然而,不幸的是,这位旧时代的热血文人同样没能等到成功的曙光来临的那一刻,1948年于北京郁郁而终,享年50岁。

    仙岩,不管是庆福寺,还是梅雨潭,只不过是他们忧愤或者落魄到了极点、逃避生活困扰的一个“驿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旧时代的文人在动乱及内忧外患的年头,依然无法摆脱儒家千百年来思想的束缚。

    但李叔同和朱自清在这种束缚下终究还是迈出了一步,虽然,这一步离仙岩到大海的距离还相差甚远。

    仙岩,我不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佛教色彩浓烈的名字。难道明达的古人久久以前就已经预见了中国文人“达”则“济”“穷”则“善”的世界观?

    仙岩离东海还有段距离,我不知道当他们在仙岩顶伫足远眺的时候,是否能够闻见东海上吹来的涛涛的海浪声。

    仙岩路上,遇到的古人遗迹还有东晋的谢灵运,唐代的杜光庭、姚揆,宋代的高僧遇安,明代的刑部尚书高友玑,清代的太仆寺卿孙衣言。

    各人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大都演绎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主题相同的千古绝唱、万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