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
由于刘备没有重蹈刘秀当初在某些特定问题上的软弱覆辙,203年底至204年初的这场泰山沂蒙山三郡叛变,最终是被雷霆手段彻底灭杀,没有造成任何长远的不良影响。
泰山山沟里那些反抗者,说白了也就是趁着冬天大雪封山、道路难行,外面的部队进不来,所以才能拖拖,开春春耕结束之后,就全部白给了。
大汉土地上的全部十五个州,至此每一个州的土地,都经过了彻底的血火深耕,凡是对抗朝廷人口土地普查的刺头,都被肃清了一番。
朝廷对民间的控制和调度能力,长远来看也总算能上升一个台阶,把汉朝一项已经二百多年的积弊扫除了一下。
不过,刘备在处理这事儿的过程中,有一些领域的政策态度也是对的,那就是“朝廷组织度田、移民、检查户口,不能给主持者个人捞好处的机会”。
这事儿李素一开始没上心,所以一月底的时候,刘备回复他的旨意到了会稽之后,李素也立刻表示虚心接受,又上了一道表检讨错误。
刘备的旨意里,要他好好汇报从青州、兖州移民南下那无万户人口的具体安置,如何恢复生产、民生是否安顿、有没有中饱私囊把这些百姓纳入会稽郡已经封给李素的那些县。
好在,李素对移民的安置措施,本来就没有任何私心,也就从头没打算给自己封地里增加纳税人。
他的处置非常公允巧妙,恰巧跟朝廷的要求吻合,所以最后,李素只是把他的具体措施又汇报了一下,但并不需要怎么整改。
只能说是不谋而合了。
……
至于具体的移民安置和恢复生产,李素其实是这么做的:
最早一批的移民,不是203年秋收后、九月份十月份就分批启程南下了么,所以抵达扬州的日子,大约是十月和十一月,路上要走一个月。
李素对这些移民的安置,前置准备工作做得也很好。比如提前征发了农闲时节的扬州本地百姓,根据各地的安置规模需要,组织人手按服徭役的性质,大量砍伐木材、编制草绳、挖土烧砖。
官府还吸引民资出资,在需要扩建开荒的地区,建了一批土砖窑和水力木材切割工场。
这样一来,移民到了之后,虽然房子还是得自己盖,但是好歹可以有半成品的木材、砖石、草绳等建筑材料使用。移民们只要自己把房子搭建好就能入住,安居速度被大大加快了。
哪怕农历十一月底到当地,有半现成的建材,一个月之内绝对可以把土坯房造好,过年的时候就住进去了。
当然,官府也不能白给这些人提供住房建材,所以这里面有一套兼顾公平性的机制。
所有接受了本地居民服徭役帮忙建房的移民,在明年农闲的时候,需要无偿为朝廷多服一倍时间的徭役。
这些额外的徭役,也可以折抵那些为他们提供了建材服务的本地居民今年的付出。那样,明年一部分本地居民就可以免徭役了。
这样的安排,也是怕不患寡而患不均,毕竟朝廷如果对外地移民过来的人太优待,而且外来人还要在旁边未开荒地区占地种田,本地人肯定会有抵触的。
这种事情,李素多了一千八百年的经验,可是见多了。凡是移民,就没有本地土著和外来人口不发生争地矛盾的。
一碗水端平,朝廷居间做个中介,打个徭役的时间差、今年本地人为外地人干活,明年外地人为本地人干活,可以最大限度消除矛盾。
……
具体安置措施、缓冲周济,这些都还好说,一套统一的制度往下推行,一个地方行得通,基本上别处也能模仿借鉴。
相比于安置政策,更麻烦的是安置的选址规划、分多少个县安置、每处安排多少人。
这些细致的工作,是必须脚踏实地勘测设计的,要结合当地的人口、田地、剩余可开拓平原荒地规模……才能决定,没有一套可以普遍移植的经验。
一开始,下面的户曹官员就有想讨好李素的,无万户移民都往南移,他们拼命往会稽郡各县塞。
但这种不正之风,一开始就被李素亲自制止了。李素很清楚,他不能这么干,他也不需要这五万户缴税给他用。
所以他很科学地规划,把这五万户分成了三部分,吴郡接纳了五千户,就放在如今还比较偏僻的娄县,尤其是华亭周边。
第二部分,一万五千户,移到豫章、庐陵,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江西省全境,主要是沿着鄱阳湖上游,往赣江流域两岸的狭长平原、逆流而上安置。
第三部分,三万户,这块是最大头的,才安置在会稽郡。
李素选择了这样一套方案,也是深思熟虑的,确保每个地方可以快速种出来的新田都足够多。
吴郡当然在汉末本来就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了,但吴郡最富饶肥沃的核心地带还是吴县,也就是后世的姑苏一带,乃至整个太湖周边。在太湖平原腹地,农田早就开垦出来了,没有新田给移民种的。
但吴县再往东,到娄县、海盐,因为土地形成时间短,盐碱度高,所以原有人口就迅速变得稀少了。这些地方,安置五千户,种田搞搞渔业、港务,未来配合航运商贸发展,很有必要。
为了给当地新移民补贴生计,官府还组织了更多的盐场,并且浓了一些适合在稍微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让移民可以混合种植,补贴口粮。
比如后世哪怕到了21世纪,上海还有两三成的农产品是本地产的呢,主要是崇明岛上,长江口的淤泥堆田可以种植某些品种的芋头,不怕海水倒灌带来的盐碱。
李素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这样的,让他们找可以饱腹的耐盐碱粗粮,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反哺未来附近的港口城市、船厂、海岛。
另外,在推广种植耐盐碱芋类植物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当地的户曹和移民官员,在甄别选种安排时,让一小部分百姓种了一个当时还未被从芋头中分类出来的亚种。
结果第一季的收上来之后,部分百姓试吃还中毒了。
好在这事儿后来也立刻被官府重视了,一方面封锁消息防止引起恐慌,另一方面也是派出懂点农桑知识、科学常识的务实官员解决。
最后是寄了一点样品给诸葛亮研究,还找了些不知名的农学家。最后稍作对照实验,略懂化学的诸葛亮发现,要用碱性的水充分浸泡彻底捣碎后的这种怪芋头,就能解毒。
至于碱水,南方也没成批量的天然苏打可用,那就用石灰水或者别的某些草木灰反应后得到的碱液泡。
因为这种芋头本身有毒、碱水泡了才没毒,歹毒有如魔物,诸葛亮便将其命名为魔芋。
官府找到了解决方法后,才把中毒事件的始末对外公开,并且同步宣传解毒技巧,避免种盐碱地的移民出现恐慌抗拒。
而事实上,如果没有李素和诸葛亮这次移民开发过程中发现这个新问题,魔芋这种作物跟其他长相一样的正常芋头之间的差异区分,要一直拖到东晋,才会被炼丹家葛洪分析明白、并且找到解毒办法。
可见魔芋的发现和利用史,本来就是跟南方沿海盐碱耕地的开发利用,有莫大关联的。
只不过历史上要永嘉南渡后才有那么多人涌入江东、害得田不够种,不得不种耐盐碱类的芋头,现在则是提前了一百多年官府有组织的开发南方。
另外,因为魔芋要彻底捣碎、充分泡水才能吃,所以最后得到的都是魔芋蒟蒻粉了,不可能是整块的芋,只能是做成粉条、豆腐状的魔芋块。
在整个过程中,为了防止移民继续不信任、也为了对抗一些别有用心的愚昧之人始终炒作“官府故意给大家毒芋头的种子”,破坏地方稳定。
那年秋天,李丞相还亲自从山阴出发、北上巡视了吴县、娄县、海盐,在各处县衙门口当众吃各种现做的魔芋粉制品,以辟谣。
而且李素是安排了全程对照实验的——先把生魔芋直接切片给小动物吃,吃完后过一段时间动物果然晕倒毒伤了。
然后等动物毒发的过程中,相府的厨子已经同时把同一个魔芋上切下来的另一半、当众捣碎泡碱水、做魔芋粉。做好之后丞相出现,当众亲口吃。
百姓们见丞相那么尊贵的人都不怕毒,才算是把一场风波彻底平息了下去。
再也没人害怕官府推广的、北方来的移民原先从没见过的农作物。
这事儿处理完之后,李素有时候就忍不住在想:那要是将来经过他十年生聚、十年攀航海科技……真被周瑜发现了美洲呢?
他李素是不是还要做第一个当众吃番茄、当众吃辣椒、当众吃玉米、土豆、烟草……的人?呃,烟草就算了。
还真别说,以李素的认知,他觉得汉朝人对外来没见过的东西的保守程度,土豆玉米还好说,
但番茄这种红红的东西肯定不敢吃,绝对觉得有毒啊!历史上欧洲人最初都叫那玩意儿狼桃,觉得有毒呢。
至于辣椒,那还用问?不光红还辣,刺激性那么猛烈,绝对的虎狼之毒啊!
难道自己人到晚年时,还要扮演神农尝百草么……想想都挺奇葩的。
……
吴郡的那点人口安置,基本上这样就搞定了,同理浙江口对岸、会稽郡句章县附近,乃至甬东诸岛的移民,处置办法基本上也一样。
而且会稽那边地方更多,沿海平原盐碱地也多,渔业资源也更丰富。所以吴郡都能容纳五千户,会稽句章那边还能再翻一倍,容纳了一万户。
这一万户,也是确实没办法,搞开发有需要,非得往李素的封地腹地塞,李素没想占这个便宜,也不得不占。不过移民无万户,李素直接占便宜的就这一万户,才两成,也算大公无私了。
会稽其他各县,就只需要安置两万户了。
至于豫章庐陵那边的一万五千户,也没什么好赘述的。李素来之前,后世的整个江西全境,如今总共才七八万户、三四十万人。
所以,哪怕赣江流域平原面积再狭窄、山区再多,也不至于多塞一万五千户塞不下。
哪怕是平原肥沃之地、不用翻垦挖石头挖树桩、只要趁着冬季干燥灌木枯萎、放把火烧荒就能直接种的田,也绝对够种。
毕竟这地方后世相当于一个省呢,加上一万五千户后,也才九万多户,刚刚接近五十万人,这会养不活?
所以,移民安置上,最后的焦点,就是会稽郡最后还没安排的两万户。
按说会稽郡的地盘比豫章加庐陵还大很多。毕竟豫章加庐陵只等于江西全境,而会稽一个郡就相当于浙闽两省之和了(除去浙江以北的平原)。
既然江西能轻易多安置一万五千户,浙闽剩下的空地安排两万户有什么难呢?
但实际操作后,李素发现还真是后面这两万户不好找地盘。
首先赣江流域好歹有大江河水系、方便灌溉,有冲积平原。
但会稽这边,浙北平原不算他的,南部的甬江和兰溪江平原,原有人口已经充分繁衍生息,把平原占满了。
所以要找灌溉便利、冲积肥沃的平原来移民,只能找其他水系,那些河得直接注入东海。因为只要不是直接注入东海,而是跟浙江连通,那古人早就顺着江迁移繁衍占满了。
会稽郡在迎来移民潮之前,已经有十好几万户了。
张松、王累一开始劝过李素,就直接往兰溪江和甬江平原地区加塞,大不了人口稠密之后,发展工商业嘛!
丞相和诸葛亮那么多工商业技术发明,随便多弄点工场,吸纳几万劳动力,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但李素知道事情不能这么办。他是可以吸纳过剩劳动人口,但道理不能这么说,压低原有土著的人均耕地,这事儿不地道,会激化本地人和外来户的矛盾的。
而如果你完全不给外来移民分田,哪怕给他们好工作,他们也会仇视本地人,因为本地人会从城市的繁荣中拿走相当一部分红利,而本地人什么都没干,城市的繁荣是外地人努力打工和政府规划的结果。
想不通这个道理的,就想想看后世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外地打工者对房东包租公包租婆的仇视心态就知道了。
所以,李素是有经验的,他绝对不能自己亲手塑造出一个包租公阶层来。
一定要一视同仁,在不侵夺本地人耕地的情况下,给外地人也全部分田!
至于将来劳动力再从土地上被挤出、土地被兼并、剩余劳动力进工业,那也是后话了,至少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观察,那是百姓后续自己一代代努力工作分化的结果,出现贫富分化也怨不得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