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山野老道归附

孤舟书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极品皇叔最新章节!

    朱常浩看到此人后,就没有上前,因为这位道人正在做早课.看着山顶上,凛冽寒风中,道人单薄的衣衫,在风中左右摇摆,飘飘欲仙,一种仙风道骨之气油然而生,不说别的,就说这卖相,就让朱常浩觉得,此人应该有大才。

    半个时辰后,朱常浩也就在寒风中等了半个时辰,刘正都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朱常浩还是用眼色制住他的暴躁。

    早课结束了,这位道士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然后就看向了朱常浩一行。其实,这位道士在朱常浩还没有上山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做过了解,现在,只不过为了装逼,故作吃惊。

    “三冬寒月,锦衣怒马,身边皆是魁梧壮汉之士,可以肯定是是非富即贵之人”,道士心里暗暗评估道。但为了自己显得超凡脱俗,这道士表情很平淡的说道,“无量天尊,老道俗名曹士珩,道号俞俞子见过诸位!”

    朱常浩一见,道士说话了,那自己也应该回言啊,说道“我乃一俗家居士,见过道长。”

    “无妨无妨,老道看你,器宇轩昂,面呈龙虎交泰之象,有帝王之气,将来贵不可言!”

    ↓,  朱常浩明白,这老道这样说,也只不过是一种“搭叉子”的行为,就是开始对话的时候,道士故意点出施主的脚跟,让施主有一种信服的感觉。

    既然曹士珩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那朱常浩如果不出声,岂不是被对方看低了。

    朱常浩说道,“道长谬赞了,我就是一浪荡公子,哪里有什么帝王之气啊,不过,看道长确实不错,在道家这一行中,算得上得道之人啊。不过道长不介意,我倒想到道长的道观里面讨一杯香茗喝。”

    “既然公子想到老道的道观里面去,那老道肯定倒履相迎。请!”曹士珩说着,就摆出了一个邀请的姿势。

    朱常浩二话没说,在刘正的陪同下,和曹士珩并排同行。

    一路上,曹士珩用徽州人的语音,向朱常浩介绍着君山的一草一木,还有一些历史传说典故,特别地理位置的定位,还有此山方圆五百里周围风土人情,峡谷山隘的介绍,让朱常浩明白,这个道士真是有心人啊。

    进了道观以后,朱常浩发现,这曹士珩所修行的地方,确实不错,正殿里面的三清塑像很是有神,整个道观给人不一种超凡脱俗,清新雅丽的感觉。

    而且,禅房里面也很温暖,朱常浩在刘正的陪同下,进了天字一号禅房,这是曹士珩的禅房。

    进去后,香茗当然是要上的,朱常浩也不怕茶里有毒,而是端起来轻轻地吸了两口,一股特有的茶香从味觉,咽喉,一直肺部,沁人心脾,不禁轻呼道,“好茶啊!”

    “好茶吗?如果王爷喜欢,老道过会给王爷包一包,王爷平时饮用,想必是极好的!”

    “哦,道长怎样看出我是王爷的,那前边道长所说的‘器宇轩昂,面呈龙虎交泰之象,有帝王之气,将来贵不可言’定不是道长看相看出来的唠?”

    “王爷,这个真的是看相看出来的,不过,老道近期也听闻,汉中瑞王爷要去洛阳看他的三哥——福王爷,近日,山底下明显就有一队人马,而且旗号是大明瑞王,然后在结合瑞王爷的年龄,还有寒冬季节里,上山的人,那答案不言而喻,就是瑞王爷了。”

    “哈哈哈,道长真是一位妙人啊,本王喜欢。这次本王和道长结缘,不知道道长可否指点一下本王,这次本王的河洛之行怎么样?还有,大明的社稷可好?”

    “王爷,您的河洛之行,老道通过六壬神算,已经心里有底了,这次到洛阳,您是有惊无险,心想事成。但对于大明的社稷,我们《道藏》里面地理篇有一段话,老道看的是心惊胆战:

    三国时代(魏文帝黄初元年至陈留王咸熙元年,西元220--264年)旱霜连年.三国时代不但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旱灾也相当严重,

    酷寒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西元225年)冬十月,帝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不江,乃还。又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赤乌四年(西元241年)一月襄阳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曹士珩说道这里,朱常浩民明白,这历史的一些轨迹,想不到一千多年后,又重逢了。

    这让人觉得,中国王朝里面,好多的改朝换代是不是以冰河时期为契机的,小冰河的到来,带给王朝的是饥饿,灾荒,那肯定为了活下去,人们必须寻求机会,但王朝一到这个时候,好多弊端都已经是积重难返,机会也没有了,所以,眼看着百姓们席卷而起,将其灭亡!

    由以上可知,三国时代冬季长江,淮河和汉水曾结冰。正是小冰期气候的徵兆,由当时长江,淮河及汉水曾结冰的纪录,知道三国时代气候和东汉时代相差不远,年均温也差不多,比现在低个摄氏0.5~1.0度左右。

    聊天在继续,朱常浩说道,“那道长,既然你说的是寒冷,可今岁过来,大明四境还是很暖和的啊?”

    “王爷,这寒冷的时候,极冷,但热的时候,那就是干旱啊,《道藏》上就有大旱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五年(西元236年),十月起不雨。至次夏,接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

    吴凤二年(西元255年),大旱竟年。晋书五行志曰:魏明帝太和二年(西元231年)五月,大旱.。

    魏明帝太和五年(西元234年)三月记:自去冬十月至此月皆不雨。高贵乡公甘露三年(西元258年),夏旱,三国志魏志毛玠传锺繇诘玠曰:亢旱以来积三十年……”

    曹士珩说了这么多,虽然有些咬文嚼字,但朱常浩意识到,三国时代短短四十馀年抗和竟达三十年之久,是相当严重的旱灾

    曹士珩又说道,“晋代(晋武帝秦始元年--晋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56年--西元420年)再东晋和西晋的一百五十馀年中,也是旱霜连年,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竟达六次,春秋霜年数竟达十多次,冬季大雪奇寒的年数也有二十六次之多,而没有冬无雪和夏燠(旱)的记载,而从晋成帝咸康二年(西元336年)迄东晋亡(西元420年)的八十馀年间,也没有雨灾的纪录,而旱灾的次数却有三十多次,只中国历史上旱灾最严重的一个时期。

    这些《道藏》里面的记录,多是太平道流传下来的。但朱常浩明白,大旱的记载: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严重的。

    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西元281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其他的大旱还有:晋惠帝元康七年(西元297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惠帝永宁元年(西元301年),自夏及秋,并州大旱。离石大饥。

    人民流移日散,十不有二。惠帝时,天下连年乾旱寒冷,饥荒频频,百姓很多都饿死了,惠帝曰:百姓何不吃糜。

    天灾不断,加上皇帝的昏庸,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

    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严重的,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西元281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其他的大旱还有:晋惠帝元康七年(西元297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惠帝永宁元年(西元301年),自夏及秋,并州大旱。离石大饥。人民流移日散,十不有二。惠帝时,天下连年乾旱寒冷,饥荒频频,百姓很多都饿死了,惠帝曰:百姓何不吃糜?

    天灾不断,加上皇帝的昏庸,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

    朱常浩想什么,无人知道,不过,曹士珩接下来的话,却让朱常浩大吃一惊,“王爷,当时的天象纪录,和大明朝现在的基本一致。

    《道藏》上也说,“南北朝至隋初的气候纪录——包括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大旱等的记载极多,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达十五次之多,春秋霜年数也有二十多次〔冬无雪无冰的年数只有两次〕,大旱年数也有七十五次。

    所以南北朝和晋一样,都是属於旱霜连年的气候,而夏霜夏雪,冬春下雪及大寒。

    而大明从天启五年以来,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干旱频发,希望陛下要早做准备,况且,北边和还不安稳,大明千万不要重蹈晋朝的覆辙啊!”

    朱常浩听完这些话,大声赞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道长高义啊,不知道道长接下来可否帮小王匡复大明社稷呢?”

    曹士珩微微思考了一下,说道,“老道一山野之人,蒙王爷高看,在此说一句,固所愿也,不敢辞耳!”

    “感谢道长辅助,本王一定不会辜负道长高义的!”,朱常浩这时也一把抓住曹士珩的手,激动的说道。只是那衣一副基情满满,下贱的样子,让刘正觉得,瑞王爷也是个奇葩啊!